Monday 24 April 2023

《「惶」、「惑」的以賽亞》讀後感


修讀 MACS 過程時,久不久會聽到類似「讀聖經時要與經文互動,從不同處境中了解 / 閱讀,與經文對話」等字句,其實有時我會覺得好抽象,不肯怎樣理解和對話才是「對」,我想... 那是因為我好怕「錯」,怕錯誤理解和錯誤地問問題。然而,在修畢 THEO5919 之後,我好像明白了多一點點... 

舉個例子,透過閱讀 Leo 老師的
《「惶」、「惑」的以賽亞 ── 一個政治冷感的信徒之閱讀》後,我明白到可怎樣穿插反思個人 (如上述文章作者 Leo 老師) 與聖經人物 (以賽亞) 的處境和對話。

當個人

身處:「後」世代 ── 後六四、後鄧小平、後殖民地、後彭定康等等一同的「後」時期

身份:一個政治冷感的信徒,因成長於經濟掛帥、「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地方,不論社會、教育、文化都影響自己成為政治冷感的人

遇上了希伯來聖經中的以賽亞

身處:「烏西雅王崩的那一年」(政治轉形的時期)

身份:先知;嘴唇不潔的人,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

隨之而發現和產生的一連串對比 (「以賽亞的負面情緒與我的正面祈望成了強烈的對比。」頁 2 ) 與反思 (「以賽亞以最實際的方法去表達他對人民的這一份認同和深情,就是與上帝一同在歷史與政治的舞台上作出參與。我能否繼續政治冷感下去呢?」頁 3)

上述文中的「對話」為我提供了典範,鞏固了我的學習,另外,有趣的是,雖然我跟 Leo 老師不算認識很深,但從過去的相處中,我並不會形容老師為「政治冷感的人」 (我估其他同學也有同感吧),當仔細閱讀,若我沒理解錯的話,文章是寫於 1999 年左右期間,那麼「政治冷感的」相信是二十多年前的 Leo 老師而已。

那麼,好奇問問,不知道今天的 Leo 老師再次遇上「惶」、「惑」的以賽亞時,當中的閱讀會有所不同嗎?而有關的不同,是因為二十多年前以賽亞挑戰自己不要再政治冷感下去而有所改變,或是過去二十年,香港發生的種種事件,令自己的處境和身份改變了,閱讀也變得不再一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歷史書」不是說歷史、「先知書」不是說預言

 基督教舊約聖經中「歷史書」和「先知書」佔了不少部分,希伯來聖經將其中絕大部分看為「信息上/下」,這個分類方法的確為只認識基督新教聖經的筆者帶來一點嶄新的視野;課堂上亦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歷史書的真實性問題。以下只一點點整理。 聖經中歷史書的價值不在於歷史事實,讓我們了解某個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