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March 2023

Modernity, Post-modern, Reader Response, Authority of Scripture

 這這科已上到一大半(即將要交"細功課"(short paper)了)。我學了什麼?未讀這科之前,我以為是介紹希伯來聖經的每卷書。原來重點卻是詮釋。不過,其實這個重點"實用性"更大。上完上星期modernity的堂,Leo 老師提到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和   現世化(Secularization) 的特徵: Autonomy, Liberalism and Individualism。這點正好解釋了我們之前課堂學的詮釋方法,正是回應modern mind的問題。就好似一直困擾我的divine war 及herem 問題,除了源於World wars 及殖民歷史,也是因為現代人的individualism 思維。我們當然可以回到聖經文本,分析它的narrative ,從而找出作者的「神學意涵」。(Modernity 一課的lecture notes中,Leo 老師用這個approach 解讀耶利哥事件,很有啟發性及示範作用)我同意這個進路可以避免我們過份強調現代問題(離不開關於歷史/科學/倫理問題),而同時把聖經的神學意涵解釋掉!不過,我們始終是現代人,這些問題又似乎是無法迴避。我相信post-modernity 是一個出路。Reader response approach(例如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又或者 liberalism)。就以divine war 問題為例,psot-colonialism 的進路,防止我們以聖經作為proof text去為殖民背書,它甚至是透過經文去挑戰殖民思想。我是同意的。不過,問題是關於聖經權威的議題。我不擔心這個approach會削弱聖經權威。我是擔心聖經權威被濫用。基督教的信仰群體宣稱聖經是上主的話語。某些宗派的崇拜,在讀經之後會講「這是上主的話」(就算係詩篇的咒詛詩都是上主的話嗎?這明明是祈禱!)更甚的是,崇拜講道也是「講上主的話」(抱歉,有些講員只是借經文講自己的話!〕我就是擔心這一點!Reader response 的"危險"可能是容易讀入聖經,把自己的想法當做經文訊息,然後就托神之名,結果聖經仍是成為為這思想背書。(寫到這裡,我意識到,無論用什麼approach 也有這個潛在問題。以divine war經文為例,教父的寓意釋經是為耶穌教義背書、十字軍年代的釋經是為發動聖戰背書,post-colonialism 進路的釋經是為和平主義背書。我認為後者無問題,只是因為我是和平主義者。)那麼,什麼叫做聖經的權威,甚至是神的話呢?又或者,這是否一個危險的概念?![我留意到Post-Modernity 的lecture notes "Conclusion remark: Does the Bible have any AUTHORITY?" 不知道老師會否回應我的疑惑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歷史書」不是說歷史、「先知書」不是說預言

 基督教舊約聖經中「歷史書」和「先知書」佔了不少部分,希伯來聖經將其中絕大部分看為「信息上/下」,這個分類方法的確為只認識基督新教聖經的筆者帶來一點嶄新的視野;課堂上亦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歷史書的真實性問題。以下只一點點整理。 聖經中歷史書的價值不在於歷史事實,讓我們了解某個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