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February 2023

巴赫金&底本說

我剛讀完Leo老師的〈上主在說話 一 初探聖經敘事的巴赫金式研究〉。他根據巴赫金理論比較出埃及記12章逾越節條例中上主的說話(語聲)及摩西的覆逑(語聲)。誠如作者在p128的結語,這種閱讀五經的進路「恰好與批判學者透過探討作者語言風格去分析經文的研究方針配合。」後者所指的就是「各套底本的語言形象」。我開始明白這個底本說的意義了。如果五經真的不是摩西寫,而是不同的傳統(所謂的「底本」)編修而成。那麼,其實就暗示了猶太人不是一個單一的群體,而是包括多元的「語聲」。令人感動的是這些不同的「語聲」是(經過編修之後)並存的,它們沒有(完全地)被滅聲。之後的問題就是,到底為何五經被編修成這個樣子?大概這就涉及(ancient) context {五經原初讀者的處境}如何影響這個五經的編修? 我依稀記得(希望無記錯!)有說五經是被擄後的編修而成。如果是這樣,被擄後的處境,是怎樣影響五經的解讀?  {或者,我已經開始考慮term paper的題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歷史書」不是說歷史、「先知書」不是說預言

 基督教舊約聖經中「歷史書」和「先知書」佔了不少部分,希伯來聖經將其中絕大部分看為「信息上/下」,這個分類方法的確為只認識基督新教聖經的筆者帶來一點嶄新的視野;課堂上亦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歷史書的真實性問題。以下只一點點整理。 聖經中歷史書的價值不在於歷史事實,讓我們了解某個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