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9 April 2023

「歷史書」不是說歷史、「先知書」不是說預言

 基督教舊約聖經中「歷史書」和「先知書」佔了不少部分,希伯來聖經將其中絕大部分看為「信息上/下」,這個分類方法的確為只認識基督新教聖經的筆者帶來一點嶄新的視野;課堂上亦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歷史書的真實性問題。以下只一點點整理。

聖經中歷史書的價值不在於歷史事實,讓我們了解某個歷史事件的真相,甚或周旋於一連串歷史事件的先後次序以至前因後果。先知的宣講,重點不是說預言;先知信息重點既不是藉上帝的全知以能說靈驗預言,也不在宣傳社會公義。先知是上帝的僕人,宣講上帝的信息和上帝要求的公義(不囿限於社會公義),將上帝吩咐的都傳講给神的百姓,那信息可以是關於過去的歴史、也可以是現在的事,當然也可以是將來未發生的事,包括上帝因人的叛逆或罪惡而引發的災禍。

對於經歷著本家本國興衰敗亡的以色列民,《先知書》所表呈的就是神的說話(即上帝的《信息》)和在歷史中的作為(也是上帝的《信息》),以喚醒當下以色列民,追想昔日在神面前的失敗和勝利並神一路的眷顧憐憫,這樣的「歷史」,重點讓以色列民把過去上帝的作為連繫到現在的境況,那可是禍是福,因為客觀歷史知識以外,還有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價值和信仰。昔日以色列民如何犯罪、違背神的律法、以至背叛離棄神,但神依然沒有離棄,對祂所愛的民多方管教,通過先知在當時對以色列民和君王不斷提醒和警告,須要遵守神的律法、對聖約忠誠、對神有信心而且順服,讓他們得以回轉。先知的宣講教訓,如此穿插於以色列的興衰,重點就不是史實的客觀紀錄。讀《先知書》,如果單單著眼於先知對將來所發的預言及神如何將預言一一實現(這也是筆者自己之前的誤解),就容易忽略神藉着歷史(通過先知)要對人所說的話之於當下處境的意義。

《聖經透析》*的作者(2014,頁109)談到預言與歷史的關係:「預言基本上不是預告將來發生的事,而是注重人在時空裏(此時此地)對神的順服。預言回顧過去的聖約,解釋它對現今與將來的意義。預言用歷史把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驟意讀來,第一句話是矛盾的:預言又豈能不是預告將會發生的事呢?但將「預言」 (原英文prophecy)譯作「先知宣講」,再配合「先知」的意義,矛盾自然消去。誠如神於摩西將要離世時應許必要興起的先知(申18:18)一樣,先知作為神的代言人,責任是向人宣講神的信息,要將神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眾人。


* 比爾.阿諾德、布賴恩.拜爾等著。漢語聖經協會譯。《聖經透析》。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14。[舊約部分原著:Arnold, B.T., and B.E. Beyer. Encountering the Old Testament: A Christian Survey.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1999.]

Friday, 28 April 2023

社會經濟處境:讀先知文學

這個題目大概是李博士在三月放在Blackboard的講授影片的主題:Social Studies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s,其內容其實是以先知(尤其是阿摩司和彌迦)的論述作為例子揭示當時社會處境,進而以現在的社會經濟概念去解讀先知書。當時(三月二十一日)筆者在Telegram群組的回應:

明白多一點(該說是更自覺地知道)何謂以今人的知識,尤其是現代理論,例如前一兩堂所提到的自然科學理論、這個科堂錄像提到的社會學、經濟發展理論等去解讀兩三千年前的經文。這種解讀有時會幫助我們重構甚至想像當時的作者、後來的編修者以至目標讀者所經歷和理解的境況和他們所關注的;但有時會作出不合理的要求或過分的解讀,尤其是當我們不自覺某些價值的取態或理論的基本假設的時候。有了這些方向和知識(可慢慢建立)該會較容易和合理地連繫經文和身處的世界。

現在再多想一點,就是關於希伯來聖經中「先知」的角色。以為可以在Graeme Auld*的文章"Prophecy"中得到多一點啟迪,但卻引來更多疑惑:Grameme Auld(頁89)提醒我們「先知」一詞在希伯來聖經似乎是有不同的意義,尤其希伯來原文的意義,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先知在當時歷史背景的角色,及至該先知書在成書時所關注的問題,如此種種都為我們的解讀增添了不少困難,但卻是豐富了我們今天解讀時不同層次的可能性。

* Auld, Graeme. "Prophecy." In The Biblical World, Vol. 1, edited by John Barton, 88-106.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1.


Monday, 24 April 2023

有關《約伯記》的疑問

 


在修讀此科 THEO5919,我特別感興趣研讀《約伯記》及以此撰寫論文,透過查考《約伯記》,我想問

  • 《約伯記》帶給讀者的啟發意義究竟是甚麼?
  • 約伯的堅持能帶給讀者怎樣的信仰?信仰的目的又是甚麼?
  • 究竟作者希望藉著約伯作為一名「智慧人 / 知識分子」,要帶出一些怎樣的信息教導?
  • 作者是要解答有關苦難的問題嗎?有關神義論的問題嗎?
  • 他是在挑戰傳統,甚或是「去傳統」嗎?
  • 還是要突顯 / 強調在今天的生活中,當傳統教導面臨挑戰和矛盾,尤其當應用於當刻生活處境已失效時,人們在現實中可怎樣重新尋求實際的解決方案,好讓能理解和應對當下的困苦與困惑?


對於有關《約伯記》、有關「苦難」,我嘗試作一些深入了解和整理,然而,當然啦... 當愈深入閱讀,便愈發覺彷彿掉進一個深淵,不明白的仍是有很多很多、多不勝數… 只好,盡努力理解和整理啦! 😅

 上帝到今天是否依然是我們最好的Mentor (生命導師)?

每次看到上帝與早年大衛的關係好到不得了,以及上帝跟撒母耳先知的同在,我當不禁讚歎和帶點羨慕,為何今天我就不能如此親密的跟上帝對話?是出現了陰差陽錯?我讀的聖經不夠多?或是祈禱不夠?

上帝創世時按照自己形象製造了阿當,其後再出現夏娃,上帝可算是第一代生命導師,如何教導阿當夏娃,在他們犯罪後也沒有放棄他們,給他們機會。這些看似神話的情節彷彿一直無限loop到現在,我們何嘗不是經歷上帝的恩典以後,又常常離棄衪呢?

很同意Leo老師提及過神話其中一方面揭露人性與墜落,也同時展示上帝深厚的恩典!

 考古發現能令我們多了解聖經嗎?

記得讀大學時有一個學期到英國exchange,其間到意大利旅行遊覽了名勝Catacombs of Santa Priscilla,當時初信主,很想去看看一些基督教的遺跡和聖物,盼望對信仰歷史可以了解多一點。

當本科其中一課討論到Archaeology and Mythology,我就開始思考,不能單靠一個物件或遺跡就能指出一件歷史事情的真確性,也促使我去發掘和閱讀更多文章去了解更多。

你曾經看過一些「聖物」而對信仰加強信心嗎?


 讀畢THEO5919的少少感受

以往讀舊約時,最多都是在主日學或在研經培靈會時接觸到,自己靈修時往往都是很快跳過,或悶到瞓著。一方面覺得像讀歷史,一方面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我會對故事性濃厚一點的書卷較有興趣,例如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民與摩西的互動、上帝如何興起大衛等等。

開課前我充滿好奇和期盼課程如何讓我從一個新角度去明白當時舊約究竟想表達什麼。

從第一課的筆記《十誡與出埃及記》已經給我一個震撼的思考,以往自己真的沒有處境式的研讀聖經,但再思考時便想到,十誡是當時上帝給以色列民進入應許地的規條,到2023年的今天又是否能搬字過字地解釋其意思?在約書觀照下讀十誡也開拓了我看舊約的思圍。

自己不是文科人出身,也不喜歡讀書,謝謝Leo老師的教導和同學上課的互動,讓我更有動力去了解聖經,去明白上帝的用意,因為我相信上帝是與時並重,以致今天也有其意義。

國安法


        申命記的13章主要是描述摩西於摩押平原告誡將要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囑咐他們要絕對地跟隨神,不要讓其他偶像勾引他們離開神,更指出如有違反,便要將他治死。據老師課堂中描述,這項猶如當時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法。


        然而,申命記在這裡的要求不是如現代國家般要求人民忠於國家或者政權,而是需要忠於上主。申命記描述的情況為神權政治,當時的皇帝也需受到上主監察,上主甚至會因當時皇帝做得不好而作出懲罰。


        除了THEO5919希伯來聖經之處境詮釋外,筆者今學期還有修讀THEO 5221 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基督教,課堂中老師提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中國政府認為境外宗教滲透危及國家安全。習主席指出宗教要堅持中國化,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更要發揮宗教積極的作用,不是把宗教當作濟世良方,人為助長宗教熱,而是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據傳媒報道,中聯辦在二零二零年六月廿一日邀請逾五十位香港宗教界領袖及代表人士,召開「涉港國安立法香港宗教界領袖座談會」,當日廿一名宗教界領袖和代表在會上表達對港區國安法的理解與支持,認為立法有利於香港的長期穩定繁榮,他們將結合宗教教義,配合立法在港的宣傳和實施。


        喔!宗教,結合教義,提倡國家安全。





「歷史書」不是說歷史、「先知書」不是說預言

 基督教舊約聖經中「歷史書」和「先知書」佔了不少部分,希伯來聖經將其中絕大部分看為「信息上/下」,這個分類方法的確為只認識基督新教聖經的筆者帶來一點嶄新的視野;課堂上亦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歷史書的真實性問題。以下只一點點整理。 聖經中歷史書的價值不在於歷史事實,讓我們了解某個歷史事件...